1、专业名称:信息与计算科学
学制:四年
学位:理学学士
2、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信息技术与计算技术数学基础为研究对象,培养具备数学和程序设计基础知识,具备数学建模、算法设计与分析、软件应用与开发等能力;培养具备科学与工程计算、大数据分析、信息安全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专长,能从事信息技术或计算技术的研究、教学、应用软件开发的理科类数据科学与计算机科学交叉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3、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学习数学、信息科学、计算科学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等知识,重点掌握信息科学与计算机科学知识。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知识: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的相关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较为扎实的数学理论的基础知识,牢固的程序设计、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等基础知识以及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熟悉本专业领域1~2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了解其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高级编程、大数据处理和软件开发等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
2.能力:具备本专业必需的数学建模、算法设计与分析、数据库应用、软件应用与开发、智能计算、图像处理等基本技能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熟悉一门外语,能阅读专业文献,并有一定的听说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素质:学生应具备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具有较好的人文素质、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项目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等;具备较好的数学科学、信息技术和计算技术等信息处理素质。
4、专业特色
本专业使学生在扎实的数学基础上接受良好的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教育,得到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的初步训练,在强化专业水平和技能教育的同时,进行适应现代社会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所有专业课程的设置具有完备的知识体系,专业教材选用国内外先进的教材。注重和发展国际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全面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网络教学资源,充实本专业学生网络教学内容。倡导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掌握知识的前瞻性,强化学生的实用性操作训练,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信息技术工作。注重知识在大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等相关领域的综合应用,突出各项知识技能的工程实践和实习实训。本专业毕业生有扎实的数学理论和程序设计基础,可以进一步从事信息技术或计算机技术的深入研究,可在电子行业、计算机行业、软件开发行业、大数据处理、信息管理等高薪行业就业。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水平优良。
5、核心课程(主干学科)
课程涵盖了数学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共有:
C语言程序设计、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概率论、数理统计、随机过程、多元统计分析与数据挖掘、计算方法、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离散数学、信息论与编码理论、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算法与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数字信号处理、应用密码学、高级程序设计、通信网安全理论与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智能计算、Python语言编程等二十多门核心课程,形成了理论与技能培养的强力支撑体系。
6、交流合作(中外联合培养、国内高校联合培养、校企合作培养等)
本专业与国内的一些IT企业有广泛而固定的合作关系,并设有多个实习实训基地。
7、学生活动(文体活动、课外科技活动等)
本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在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等中屡创佳绩。2019年开始参加中国高校大数据挑战赛。
8、院长、教授或学生解读专业
数理学院副院长戴祖旭教授解读专业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主要研究信息技术和计算技术领域中的数学模型、算法设计与分析等问题。从培养计划层面将课程分为三大模块:数学基础,信息与计算技术背景和计算机算法与程序设计。数学基础课程要求略高于一般工科高等数学知识的要求,严格的数学思维训练赋予学生建模的悟性与灵性,信息与计算技术背景的介绍直指我们学习工作的主战场,计算机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注重软件设计与编程实际操作训练,培养出驰骋于信息处理领域的能工巧匠。
9、毕业概况(深造、就业情况、就业行业等)
毕业生就业率高,就业平均薪资高,考研情况良好,2017年起,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获研究生免试推荐资格,成绩优异者可直接推免至双一流高校,且2019年考研录取率达到19.7%。往届生就业去向: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金蝶国际软件集团有限公司、阿里巴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等知IT名企业。许多同学考入中科院软件所、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国内双一流高校继续深造。
附:近年本专业部分学生考研情况:
姓名 |
入学年份 |
考入的学校 |
学校类别 |
王丽 |
2010年 |
华中科技大学 |
985 |
胡波 |
2010年 |
华南理工大学 |
985 |
何超 |
2010年 |
电子科技大学 |
985 |
邓佳星 |
2011年 |
中科院软件所 |
|
毛煜苏 |
2011年 |
华中科技大学 |
985 |
张璐璠 |
2011年 |
武汉理工大学 |
211 |
郝堃 |
2012年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211 |
胡哲 |
2012年 |
西南大学 |
211 |
肖康 |
2013年 |
东南大学 |
985 |
仰鸿斌 |
2013年 |
中科院软件所 |
|
查顺考 |
2014年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一流大学 |
凌玉龙 |
2014年 |
西北工业大学 |
一流大学 |
史沛鑫 |
2014年 |
华中师范大学 |
211,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
曹志 |
2015年 |
武汉理工大学(推免) |
211,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
柯银 |
2015年 |
武汉理工大学 |
211,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
黄紫阳 |
2015年 |
华中农业大学 |
211,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
杨志 |
2015年 |
华中师范大学 |
211,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
田志强 |
2015年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211,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
10、优秀校友(本专业优秀校友)
赵祖国01信息与计算科学 武汉卓迅互动科技有限公司 CEO
兰军 03信息与计算科学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武汉研究所 研发工程师
马幸松09信息与计算科学 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高级音乐工程师
11、校友评价(读书期间的收获、感受等)
李清炳2006级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现为阿里巴巴高级开发工程师:
经过四年的学习,我不仅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也认识了很多令人值得尊敬的老师和意气相投的同学,而今想来,工大四年是我人生迈向更高层的一个重要的阶梯。在校期间,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专业老师们孜孜不倦的教学态度,犹记烈日炎炎的夏天,老师们带着精心准备的讲稿走上三尺讲台,耐心的用粉笔对各种数学定理进行细致入微的推导和讲解,汗水打湿了老师们的衬衣,然而各位老师依然乐此不疲,令人敬佩。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以数学理论为基础,计算机为工具对理论进行仿真研究,再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这为我们四年之后迈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老师们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提高了我们对程序设计的积极性,这种非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不由自主的去查阅文献和上机实践。班导师作为我们的良师益友更是为毕业之后的我们提供各类求职和考研信息,让大家平稳的迈入社会。
李畅2008级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现为合肥工业大学教师:
本人本科就读于武汉工程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今年3月拿到华中科技大学电路与系统专业博士学位。回首本科的求学经历,我收获颇丰。该专业是由应用数学、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而成的专业,符合当前信息时代的大背景,顺应未来智能时代的大趋势。该专业不仅为我打下了雄厚夯实的数学基础和深刻辩证的思维能力,还培养了我的软件编程开发能力和工程实践动手能力。这些专业能力的培养为我后续在图像处理、人工智能和遥感等领域的研究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促使我形成扎实科学的研究素养和不拘一格的创新能力,并发表了一些科学研究成果,让我成为一名优秀合格的博士毕业生,为未来的科学研究道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陈衔2010级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现为深圳深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
毕业已近4年,很久没有回学校看看了,但是无论我走到哪里,无论现在生活的怎么样,我与工程大学的联系是永远也分不开的,可能我现在赖以生存的本领是直接或者间接在学校里学会的,可能我现在最好的朋友就是当时的室友、同学。也无论当初在学校的感受是什么样的,或充实、或迷茫,那都是给我提供了最好的时期,让我去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去完善自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所以回顾当初的四年,可以说感触很多,只愿大家越来越好,工程大学越来越好!